close

最強腦力.jpg

 

1970年網路出現以來,全世界在網路上流通的資訊量每年都呈爆炸性成長。根據IDC發布的《數據時代2025》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產生的數據將從2018年的33ZB增長到175ZB,相當於每天產生491EB的數據!許多人可能對175ZB這個容量沒有什麼概念,打個比喻,如果把175ZB全部以DVD光碟方式來儲存的話,這些DVD疊加起來的總高度將是地球和月球距離的23倍(地球與月球的最近距離約為39.3萬公里);若只繞地球轉也需要轉222(一圈約為4萬公里)才轉的完;目前美國的平均網速為25Mb\/秒,若一個人要下載完這175ZB的數據,也需要至少18億年左右。綜上所述,在資訊量日益龐大的現今,雖然目前透過科技的強大力量已能把龐大資訊轉為人類所用並帶來便利,但我們自己要如何才能在資訊洪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並學得更快更好,則成了另一個需要我們仔細思考探究的議題。

 

《最強腦力:德國冠軍腦科學家實證的數位時代大腦學習法》的作者漢寧.貝克(Henning Beck)認為,想在數位時代學習的更好,不是要依賴記憶力,而是要提升理解力。「理解」是人類獨享的能力,只有在了解學習與記憶的關聯性之後,才能把知識永久儲存起來。換句話說,當我們只想要死記硬背時,那麼記憶將可能會在短短幾天內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而若我們試著去讓學習事物產生意義及連結,那麼我們將能更好地理解知識並形成長期記憶。

 

此外,對於一本介紹學習法的書籍而言,學習觀念及技巧部分應仍是大家較為關注及感興趣的,因此筆者特地選了幾個印象較為深刻的部分出來與大家簡單分享:

 

(1)養成自我質疑、做決定前先思考的習慣

 

在現在人手多機的時代裡,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斥著大量能傳遞各式資訊的3C裝置,這些裝置幾乎每天24小時無時無刻地在影響著我們。而在這樣巨量資訊的長期衝擊之下,大腦開始學會將這些資訊大致簡單分為重要及不重要兩種,重要的部分會用《快思慢想》一書中提到的系統二(理性思考)來加以因應,能對資訊內容做完整的分析及正確理解。而不重要的部分,則會使用系統一(直覺思考)來負責處理。相較於系統二的嚴謹思考,系統一對於資訊可說是採取「放任」態度,基本上不做什麼過濾動作,任憑其流入大腦成為記憶的一部分,而大多數偏誤及錯誤也就多是從這裡誕生。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必須刻意地去養成在做決定前先思考質疑的習慣,使其變成一個直覺、自然的動作,如此就能有效減少認知偏誤的產生。

 

(2)請稍微「沒效率」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工作及生活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做更多事情、學更多知識逐漸成了一個被大眾所信奉的主流觀念,相關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這更進一步加強了這個概念在大眾心裡的深化。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我們若每天投入大量時間瘋狂學習知識,就可以學得比別人更快、更好。但實際上,雖然大腦可以在晚上睡覺時間繼續進行白天資訊的處理及記憶,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大腦其實是消化不良的,我們必須定期給大腦一個適當的放空休息,讓其有時間可以將資訊做更深度的連結與重組,如此一來才能使知識真正被我們所掌握及運用。

 

因此,不是每天花十幾個小時念書的人就一定會比較聰明,而是那些真正懂得如何能讓大腦得到充分休息的人反而學習效率會更好。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稍微沒有效率地處理訊息,才能真正理解訊息。

 

(3)製造一點困惑

 

在筆者童年的印象中,一般的傳統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大多會按照教材上面的內容直接照本宣科地轉達給學生,這種學習方式雖然效果不差,但大多數學生卻不知道為何而學,也產生不了什麼興趣,因此是屬於一種被動消極式的學習。隨著教學方式的日新月異,現在已開始出現另外一種老師,他們會在課堂前或課堂上丟出一些有趣的問題來激起學生們的好奇心,讓他們能更積極主動的去嘗試理解、彼此討論交流,進而使最後學習的成果更好。

 

雖然許多人已經脫離學校很久、沒有老師可以去協助學習,但仍能嘗試自己去學習陌生領域知識,或是從原本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背後找到一些問題去探究,為自己帶來更多能勾起好奇心的契機。

 

資訊爆炸趨勢預計在未來將會不斷持續下去,因此如何更好地運用大腦及學習更有效率的學習法已成為每個人都需要重視的議題。這本《最強腦力:德國冠軍腦科學家實證的數位時代大腦學習法》除了是以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解說大腦結構及運作方式之外,同時也談到作者對於未來教育發展的想法及期許,是一本能同時了解最新學習技巧及顛覆過往學習認知的好書,對學習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了。

 

 

商業與哲學的思辯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olitaryReadPoison/

----------------------------------------------------------------------------------------------------------------

 

│推薦序│越是了解自己的大腦,對健康和學習越有幫助 洪蘭

│推薦序│遺忘,讓我們學得更好;理解,讓我們駕馭電腦  文森說書

│前言│人類獨享的能力——理解力

 

【第一章:學習】

 

1.1 腦中硬碟的位置

思維的音樂/題外話:腦科學的聖杯/腦中的樂團指揮?/勤奮練習的神經細胞/災難性遺忘

 

1.2人腦的學習系統

腦中的接待區/在睡眠中學習/新訊息的通行證/會學習的機器

 

1.3 遺忘與造假:學習的祕密武器

心智的祕密武器:遺忘/學習的……欸……嗯……那個上限/離奇的供詞/人腦的訊息更新/我們如何忘卻恐懼

 

1.4  學習技巧大檢驗

反覆練習法/做摘要/記憶口訣與視覺化/畫出示意圖/自我測驗/理想的學習途徑

 

【第二章:理解】

 

2.1 僅有學習還不夠

學習的上限/如何讓有學習能力的電腦露出馬腳/降到電腦的水準/對學習的誤解(問題一:來得快,去得也快/問題二:完美無誤的回吐知識,不代表真正理解)/新學習,新思維

 

2.2 理解的步驟

「E學習」的兩種路徑/思維的現代積木/理解的三階段(第一階段:快速分類/第二階段:發現因果原理/第三階段:發展思維模式)

 

2.3「啊哈」懂了:一看就懂

條條道路通向腦/不明顯的轉用/「啊哈」懂了的時刻

 

2.4 到底為什麼?如何辨識因與果

物以類聚/聰明控制/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不提問,就無法長智識

 

 

2.5 基模學習:通識教育的意義

事事皆相對:理解的數學/人腦需要新的途徑/運用基模理解/這一切的目的是什麼?/一無所知的人,就得事事Google/通識教育的意義

 

【第三章:你還在學,或者已經理解了?】

 

3.1 畫風差異:三種理解的技巧

理解的技巧一:自我挑戰!/休息的力量/理解的技巧二:避免休息的陷阱/創造不確定性/理解的技巧三:改變情境!

 

3.2 「可解釋」的迷思——對抗最常見的理解陷阱所需的自我防衛課

剃刀法/陷阱一:「根源簡化」──追求所有事物的共因/陷阱二:「奧卡姆剃刀」──追求「美」/陷阱三:吸引力作用──追求偽科學/陷阱四:「目的論的謬誤」──追求意義/避免解釋陷阱的自我防衛術

 

3.3 籃球員悖論——四種教學法

知識有如耶誕禮物:耗時又費工/步驟一:化被動為主動/步驟二:在已知之上建構新知!/步驟三:加強加流!/步驟四:最後要明白

 

3.4  誘惑力——未來教育導論

教育是誘惑力的最高境界/讓稅法重新變得迷人!/現代教育翻轉課堂!/現代教育運用數位(與類比)媒體/現代教育從遊戲中學/現代教育讓教師更自由

 

3.5 五美元的奧祕:理解能創造妙點子

理解的方法「定位」:為何要聆聽他人說的話/理解的方法「因果關係研究所」:如何打造全新的自己/理解的方法「模式思考」:如何自我啟發

 

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sdom Zhang 的頭像
    Wisdom Zhang

    商業與哲學的思辨

    Wisdom Z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