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國家中,大部分人從小到大在學習過程當中,總是會有「考試排名」這個鮮明的回憶存在。那些名列前茅的資優生,總是在努力的讀書,而每每墊底的放牛生則不是睡覺就是在搗蛋。這兩種人雖然平常看起來相安無事,但時常可能會因為一些輕視性的字眼起紛爭,如「你那麼笨!念了書也考不贏我啦」、「我就是比你聰明才有辦法考第一阿」,這就進而導致了班級的分化:資優生最終只跟資優生為伍,放牛生只跟放牛生在一起,對於班級的整體向心力造成傷害。而這個例子也反映出了目前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議題:極化現象。
「再思考」一書作者華特・西諾—阿姆斯壯認為,極化現象是指人與人之間在思想及立場上的不理性對立,像是人們在討論事情時為了取得對自己有利的情況,而開始忽略彼此提出的觀點,甚至更有敷衍打發、貶低、辱罵、指控等行為產生。而「成功的反思」作者邁可.桑德爾(Micyael J. Sandel)則是想從極化現象中的成功者及失敗者角度來切入探討究竟什麼是成功? 而成功的價值又在哪裡?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對立
對於極化現象的出現,桑德爾認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來自於「成功者」及「失敗者」的認知對立。成功者天生擁有一定的天賦及資源,並深信只要努力便能成功。對於那些在社會上不夠成功的失敗者,成功者只會認為是他們單純不夠努力,並進而瞧不起他們。而在失敗者族群中,多為藍領階級工作者,其工作技能在早期工業社會是相當受到尊敬的。但隨著科技進步及市場變化,現今主流工作者多轉變為知識型,使得藍領階級的地位逐漸不受重視,因此憤怒與挫折感不斷醞釀累積,最終造成了民粹主義的崛起與反抗,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就是一個眾所皆知的例子。
才德至上制與向上流動說
桑德爾在「成功的反思」一書中也提到,成功者的中心思想「成功=努力+才能」在早期經常是由一些前任美國總統在公開場合中不斷宣傳。在當時百廢待興的社會背景之下,這樣的口號能有效激發及促進人民的。時至今日,這樣的精神也早已融入了美國文化,普遍成為大眾的行動準則,形成了桑德爾所說的「才德至上制」- 社會地位只取決於努力與才能。
隨著才德至上制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之一後,許多社會底層也開始對自己描繪起向上流動的願景,相信自己也能有機會翻轉人生成為社會菁英。但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其實大多並非真的只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或才能,更可能的原因是他們擁有父母豐富的人脈及社會地位資源,因此能得到貴人協助及進入一流大學學習,並取得社會認同(繼承性)。那才能呢?才能總能說是自己的了吧?但很可惜的是,才能是一種隨機性,當一位成功者今天能獲得一項被社會看重的才能只是因為夠幸運,而並非真的是在相同起點上贏過失敗者。
重新思考:教育與工作
為了重新梳理「成功」在現在社會的價值與意義,桑德爾從教育及工作兩個角度切入,試圖找出對立問題的根本原因。從教育層面來看,首當其衝的就是高等教育。許多人認為,學校就是單純以分數高低來做為挑選學生的標準,是很符合才德至上制的一個做法。只要你的SAT分數夠高,不管你來自多貧窮低等的家庭,你都能進入你理想中的一流學府,並且進而改變人生。但事實上,根據相關統計數據來看,全美前百大高等學府有超過七成的學生來自所得前四分之一的家庭,而其中在長春藤、史丹佛、杜克及其他前段大學,來自最有錢百分之一家庭的學生比來自底層百分之五十的家庭的學生還多。換句話說,若想成功進入這些學府就必須具有一定的經濟及社會條件。雖然現在這樣的招生情形已有所改善,但主要的趨勢仍然沒有太大變化。這對於那些懷有向上流動夢想的社會底層來說,仍是一個無法碰觸的世界。
因此為了讓大學招生制度變得更加公平,桑德爾建議用「抽籤方式」來進行。先從所有申請者中挑選出具有一定能力者後,再用抽籤方式選出入學者。透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去除校友子女、體育特招生和捐獻者子女的入學優惠影響。這個方式雖然仍有爭議,但似乎是目前看起來最為公平且可行的做法。
此外在工作職場上,許多企業在挑選面試者時,會以學歷高低來做區分挑選,並給予不同薪資及加給水準,這樣的做法仍延續了才德至上制的問題:重視高學歷,輕視勞動工作,衝突仍將存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先釐清究竟是由誰來決定什麼樣的工作在市場上比較有價值、對社會貢獻較高?而什麼樣的勞動付出卻只能獲得微薄的薪資?我們迫切需要重新衡量,何種工作值得認可與尊敬,
共同打造一個共善的世界
最後筆者認為,這個世界上的確充滿了許多先天上的不公平,如果你是幸運的那一方,那恭喜你,但也請不要試圖把成功完全歸功於自己,因為你的成功可能並不只是因為你的努力,多一點謙卑及同理心,試著去理解其他人的處境及感受,這樣能讓你成為更好的一個人。而若你是不幸的那一方,也請千萬不要喪志怨憤,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跟你我一樣,每天都在為了生活而努力著,你可以選擇渾渾噩噩,也可以選擇努力不懈,但不管如何,追尋屬於自己人生的目標及意義,都遲早會變成你人生中逃避不了的生命課題。也希望所有人都能用更開放的心胸去接受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尊重彼此、珍惜彼此,這樣才能共同攜手走向真正共善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