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自1946年憲法制定以來,持續依循著思想自由且多元化的核心價值發展,是民主進步的基礎。但在這樣的風氣之下,也慢慢導致一些延伸問題的產生:人們變得太過於聚焦取勝,以至於開始忽略彼此提出的觀點,甚至更有敷衍打發、貶低、辱罵、指控等行為產生,例如像是台灣的政黨間、團體間衝突,都時常可在新聞媒體上看到。而這也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再思考」作者華特・西諾—阿姆斯壯(Walter Sinnott-Armstrong)教授所稱的「極化」現象-思想及立場的不理性對立。
一般來說,辯論雙方在溝通觀點的時候,意見相左是很正常且健康的現象。但可惜的是,在極化現象中,人們往往不會去仔細聆聽、理解、學習對方的觀點,而是刻意的迴避、扭曲、醜化,為的就是讓對方看起來很蠢或是弱於自己,這使得在一些真正重要的議題上往往無法有建設性結論,進而影響社會的正向發展。
為了使極化現象得以改善,華特教授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會正確的「論辯」,除了學習論述的邏輯技巧之外,也必須對溝通這件事採取更開放的心態-相互理解和尊重,就算沒有任何一方被說服,卻有妥協的可能性。如此一來才能從根本來解決這種心態上的問題,而這本「再思考」就能讓我們有系統的學習如何做到。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為何要論辯、如何論辯、如何不去論辯。在為何要論辯的章節中,華特教授闡述了目前許多國家都面臨了程度不一的極化影響,以及造成極化現象的眾多原因。其次,如何論辯部分則是針對論證技巧部分做介紹,像是前提與結論的結構與關係、停止無限後退的四大工具(防衛/擔保/評估/貶值) 、演繹與歸納形式的比較等。最後,如何不去論辯部分則談到最常出現在許多邏輯書籍中的謬誤種類、反駁辯證的技巧等。上述完整的內容結構充分地針對論辯主題做了周延的介紹,讓閱讀起來的感覺特別充實。
邏輯論證是需要花一輩子來研究的深奧學問,光是學會相關理論知識仍遠不足夠,我們必須不斷地探索、學習,並與其他人持續練習才能小有所成,將論證形式運用在生活當中並養成習慣更是精進此道的不二法門。同時,我們也必須培養出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在生活及工作上更加精確的傳達正確語意,將溝通帶到一個更高更好的層次。
前言 我為何寫下本書
導論 我們的文化陳規
第一部:為何要辯論
第1章 雖近猶遠
第2章 毒性談話
第3章 噤言之聲
第4章 論證能做什麼
●中場休息:從「為何」到「如何」
第5章 為何要學習如何論辯
第二部:如何論辯
第6章 如何看到論證
第7章 如何停止論證
第8章 如何完成論證
第9章 如何評估論證
第三部分:如何不去論辯
第10章 如何避免謬誤
第11章 如何反駁論證
結論:立身處世的規則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