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dex_13.jpg

今年年初時,有一本探考人類思考過程的重量級書籍在全球上市,書名叫「快思慢想」。我想很多人都多少有聽過或真正有去閱讀過。這本書的內容將思考過程分為系統一(快思)與系統二(慢想) ,接著評估審視各別的優劣之處。在最後,作者康納曼認為這兩種系統都是必須存在的,只是我們必須更有意識與智慧的去運用。

 

    但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卻是將整個重點放在「慢想」上。作者帕特諾尹想告訴我們,想做出品質最佳的決策,就必須「拖延」。這在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論點,不是應該越早做出決定越好嗎? 就是因為這個疑問,我買下了這本書。

 

    多數人必定同意,拖拖拉拉並不是什麼值得嘉許的行為。本書卻指出,延遲是生活的常態,只要延遲得恰到好處,在做決定前等待一段時間,盡可能蒐集最多資訊,便是好的延遲。帕特諾伊教授訪問了百餘位專家,深入研究心理學、行為經濟學、法律、金融、生理等領域的實驗成果,為我們揭開時間與延遲決策的謎團:

 

    。心臟在亳秒間的反應如何影響大腦的決策?

    。溫布頓冠軍回發球的準備方式跟個人決策有關係?

    。政治人物爆發出軌醜聞,何時該道歉?

    。東京證交所的午休規定會改變交易員的交易策略?

    。影片中閃過速食的標誌如何干擾人們的美感體驗?

    。第一次約會只能共進午餐?

    。美式足球教練和海軍艦長為何做出離譜的決定?

 

    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中,帕特諾伊教授發現好決策有獨特的發展流程,需要足夠的時間讓心智處理資訊。不論是分秒間必須做出的判斷,或是不急著決定的事,放慢回應同時管理延遲,幾乎都能替生活帶來更好的結果。

 

    最成功的企業主、消防隊長、公眾演說家、喜劇演員和運動員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往往是因為他們懂得何時叫暫停,給自己空間和時間思考。一旦對做決定應該花多少時間有概念,並掌握等待的技術,延遲就不再是壞事,反而可以避免直覺誤判。慢慢想,等到最後關頭再做決定,才能做出最好的抉擇!

 

    這本探索人類決策偏誤與陷阱的開創性著作,提出了不同於快思慢想的觀點,令人細細省思與回味再三,是本好書。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思考 學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sdom Zhang 的頭像
    Wisdom Zhang

    商業與哲學的思辨

    Wisdom Z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