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70788885-29478038.png

繼上次的創新者的解答後,今天要介紹的是克里斯汀生教授的成名作,也是創新者的解答的前篇「創新的兩難」。

 

 

到底何謂兩難?說破了就是「優秀管理」與「突破性科技創新」的兩難局面。

 

   在面對突破性科技的時候,既有企業通常較無法有明顯的掌握及成長。反倒是延續性科技的部分成就卓越。這牽涉到許多層面,像是成本結構、資源分配、流程與價值觀等等因素。這就像是一個在破碎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是很難在成人後改變他的性格,對於企業而言同樣也是如此。在之前成功的背景之下,如何做的方式已經成為固定流程,成本結構也因發展許久而根深蒂固,這樣僵化的組織結構是無法因應突破性科技的種種挑戰,最終被新進的企業所擊敗。

 

   這樣是不是就等於既有企業的領導者發展到後期就一定會被新進企業所破壞?其實也不一定。克里斯汀生教授有提出一些研究成果中的解決方案,譬如像是突破性科技的小市場利潤無法滿足現有的成本結構、導致資源分配稀少的情況下,就應該另外成立一個新的組織結構來因應。這個組織不受原有組織的任何層面影響,只需挹注資金維持營運即可。這樣一來這個嶄新的組織結構便能依照突破性科技的特質來形塑,大大提升突破性科技領域的成功機率。

 

    至於新進企業方面,因沒有原先既有企業的舊有包袱,可非常靈活彈性的面對突破性科技的創新。在許多領域中,新進者都擁有比既有企業領導者更低成本的結構。發展到後來就能依照此優勢逐漸往高階市場來邁進。而原先的領導者則因為開發出更高階的技術而願意將原先市場讓給新進企業。如此一來,就變成市場中你追我趕的局面。但在成長速度方面,新進企業始終比既有企業發展新技術快,最後領導者就逐漸被壓縮市場、成本優勢喪失,黯然退出市場。

 

    此書提供給所有既有企業及新進企業一個非常好的思考方向。在面對突破性科技不斷出現的現今,了解自己企業是首要的工作。唯有先通盤知悉公司狀況才能夠正確的做出現階段「正確」的決策。沒有一種策略是可以通用的,尤其在突破性科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質中,更是難以捉摸。只能先投入小部分的資金來營運,並適時依照市場狀況來調整決策,才能逐漸在這個嶄新的藍海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海技術。

PS:在此筆者只針對印象深刻的部分來提出看法,書中還有非常多兼具理論與實務的見解,大家有興趣可找來看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sdom Zhang 的頭像
    Wisdom Zhang

    商業與哲學的思辨

    Wisdom Z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