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30394523426_284.jpg

在早期的商業社會中,先行者公司主要都是以基本功能性的產品來進入市場,只要產品有達到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就會賣得好,也不用打什麼廣告(藍海)。但後來競爭者快速增加,領導者企業大多選擇採取削價競爭策略來因應,試圖以龐大資源優勢來打壓新進者。但在這樣的長期惡性紅海之下,沒有一家會有良好獲利,也因此倒閉了許多犧牲者。相對於削價,還有另一種可選擇的策略就是「提升附加價值策略」。

 

    品牌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來誕生,藉由給予擁有相同特性產品一個獨特的形象來形塑一個龐大且人性的組織,對自己要求達到自己的承諾,以提升消費者對於品牌的期待。在基本需求與品牌期待之間的範圍,就是品牌的溢價空間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附加價值」。像是蘋果(Apple)藉由美好的產品設計來提升他的產品價值,讓消費者願意以高於市場的價格來購買,並狂熱的主動口碑宣傳,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不過,雖然品牌有了不同的嶄新風貌,但要如何使之更貼近消費者、甚至影響至生活層面,這就要靠行銷了。

 

    馬汀.林斯壯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完全沒有聽說過的行銷專家,但我發現林斯壯這本著作不同於其他的技巧性行銷書籍,他想說的是「行銷中的心理學」,其實這兩者本來就非常密切,但大家都一頭熱的著重在行銷技巧,而很少去注意心理層面的範疇,我認為這非常不正確,若只有技巧就一定沒辦法打的準又打的深,只會形成打到一隻賺到一隻的窘境。

 

林斯壯在書中提出了幾個非常重要行銷心理重點,依序如下:

 

1. 當你還是胎兒時,品牌就在打妳的主意了

2. 製造恐懼就會大賣?

3. 停不下來更戒不掉

4. 買了就爽了(性愛)

5. 你很怕被排擠(同儕壓力)

6. 啊!超懷念的(懷舊)

7. 讓名人牽著鼻子走(名人)

8. 自然哲理面霜(健康自然 快樂 心靈)

9. 你的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中(企業資料蒐集與分析)

10. 真人實境秀「摩金森太太一家」

 

    這些「行銷心理學」所牽涉的範圍非常廣泛,不管是什麼領域都能應用上,我認為非常的實用,是一本可讀性非常高的書籍。但不管行銷任何東西或品牌之前,都應必須先全面地了解所要行銷的相關領域問題,如此一來才能準確行銷,快速達成目標。

 

曾有人問行銷大師科特勒說,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行銷他要怎麼說?

 

科特勒:「有利可圖的去滿足需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品牌 行銷 經營 管理
    全站熱搜

    Wisdom Z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