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 (19).jpg

在出過社會工作後,我想大多數的人都對企業或公司這個名詞有了某種程度的認識。對許多人來說,公司就是一個大家聚在一起工作的地方,會有老闆、主管、同事等職位的人存在,共同創造利潤就是公司的存在的目的,也就是經濟導向。這個定義我想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畢竟這是真實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情況。但如果今天我們把企業或公司想像成一個「生命體」的話,那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這本企業活水是作者艾瑞德格(Arie de Geus)先生在任職於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Shell Group)時所撰寫的大作(1998年)。一開始是由一項於1983年殼牌集團所做的研究開始,目的是找出存活了百年以上的企業之所以存活下來的原因,最後發現了四項重要特質:

 

  1. 長壽命公司對於環境變化非常敏銳
  2. 長壽命公司具有高度凝聚力,認同度也非常高
  3. 長壽命公司的包容度很高
  4. 長壽命公司在財務上較為保守

 

    因為這四項特質的發現,激起了作者的疑問及好奇心,進而開始深入研究起「把公司當成一個生命體」及「學習型組織」的議題,最後造就了這本大作的問世。

 

    一個擁有生命的企業,有別於一開始介紹的經濟導向公司。大部分的人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公眾服務:企業能創造就業機會,並維持經濟穩定成長,滿足社會各階層利益相關者整體需求的滿足。然而,若從組織自身存活發展的觀點來看,上述這些經濟目的都不過是次要的。就像所有生物一樣,一個具備生命力的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為自身的存活與改進,能夠發揮自身的潛能,盡可能使自己學習、成長、狀大,所以不論是對IBM也好﹑對皇蜆殼石油公司也好,或是埃索石油公司﹑寶鹼﹑通用汽車或其他公司而言,回饋利潤給股東,都僅是存活的一種方式,而非最終目的。.

 

    現在的商業環境變化之快速,已經不是作者那個年代可以想像的了。或許今天還相當成功的企業,到了明天就可能已經一敗塗地。若我們還是以過去的經濟導向經營方式來管理公司,雖然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在現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卻難以發展茁壯。能夠永續經營的企業,它必定是被當作一個生命體來經營。它像人一樣有思想、有個性、有記憶,最重要的是它能夠學習。但它畢竟和個人的存在不同,它是一群生命體的組合,因為它能夠思考、能夠學習、能夠在各種艱難的環境中找到生路並成長,所以企業可以突破個人生命的極限,如果可能的話,它可以長生不老。相反的,持「經濟導向」的企業會在企業體失去價值時,就被轉手或結束。

 

    時至今日,管理者若沒有認清企業的存在,是為了自身的存活與繁衍,那麼他們將會發現,公司無法具備達成企業目標所需要的能力。相反地,若採用企業是生命體的想法,管理者應該抱持著延續企業生命,並使後續管理者能繼承一個企業體質更健全的意圖來經營企業。如此才能穩定提升企業在未來商業環境的生存機率,達到基業長青的結果。

 

   最後,雖然書中許多的論點在今天看來已經老生常談了,但我認為現在仍還有許多企業無法將其落實,還是依循著傳統的經濟導向方式去管理公司,導致這些企業在發展路上走得頗不順遂。若我們可以試著以生命體的經營角度來思考管理,或許會有另一番新氣象及意外的好處也說不一定。

arrow
arrow

    Wisdom Z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